香港寵物小精靈村落 論壇

 找回密碼
 加入
查看: 12707|回復: 14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前生物討論區(28/7更新)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2/7/2006 11:48 PM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歡迎來到史前生物討論區,希望透過這討論區來與各位會員交流一下,這討論區將會不定期更新,希望各會員多多支持~~(這區的Post都是轉載的)

恐龍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恐龍 (Dinosaur)一詞來自希臘語,意思是『恐怖的蜥蜴』。恐龍源自數十億年前生活在海洋裏的微生物。漸漸微生物演化成魚類。由於海洋裏的生物漸多,魚類又演化出在陸地上行走的兩棲類,接著並演變出爬行類。恐龍是一類從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末 (約6500萬年前)絕為止稱霸陸地達一億四千萬年之久的主龍亞綱 (Archosauria)的爬行動物。恐龍跟其他爬行動物不同的是站立時附肢直立於體下,而不是向側伸展。現有證據顯示恐龍可能是溫血的。而發現鴨嘴龍在巢旁築室,則證明恐龍可能有育幼行為。目前己發現的恐龍有800多種,還在地底的種類可能更多。

恐龍是出現於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並繁榮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結束之中生代的爬蟲類。恐龍在晚白堊紀突然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關於恐龍絕種的原因,自古以來即眾說紛云,以下是十二隻恐龍絕種的原因。

1) 隕石碰撞說:
距今六千五百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曾撞擊地球,使得君臨地球長達一億數千萬年的恐龍絕種。此理論是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路易.阿爾巴列斯博士等四位科學家所提出的。這一顆巨大的隕石,直徑大約十公里。因撞擊而造成的火山口地形,直徑達兩百公里。因撞擊而產生的能量,若換算成黃色火藥,則相當於一百萬億噸 (megaton)。粉塵經由大氣層擴散至成層圈。導致地球持續了數個月的黑暗狀態。在這段期間中,以恐龍為首的許多生物都因之而絕種。
 
2) 彗星碰撞說:
『彗星碰撞說』是以古生物學者─大衛.勞普以及約翰.塞普柯斯基發表的「古生物的絕種是每兩千六百萬年發生一次」論點為開端而產生的。路易.阿爾巴勒茲將這個論點及自己的理論送給天體物理學者─查理.謬拉,後來謬拉就認為是由於太陽的半星復仇女神星的引力,週期性地把彗星推向地球的緣故。
 
3) 造山運動說:
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乾涸,許多以沼澤為家的恐龍就無法再生活下去。因為氣後變化,植物也改變了,食草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而相繼滅絕。草食性恐龍滅絕,肉食性恐龍也失去了依持,結果也滅絕了。此一滅絕過程,持續了一千至二千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終至在地球上絕跡。
 
4) 氣候變動說:
由於大陸移動的結果,海流產生改變,更引起氣候巨幅的改變。嚴寒的氣候使植物死亡,食物缺乏而導致了恐龍的滅亡。
 
5) 火山噴火說:
因為火山的爆發,二氧化碳大量噴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溫室效應,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噴火使得鹽素大量釋出,臭氧層破裂,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滅亡。但這只是地區性的問題,不能完全。
 
6) 海洋潮退說:
根據巴克的說法,海洋潮退,陸地接壤時,生物彼此相接觸,因而造成某種類的生物絕種。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歐洲這種島嶼大陸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陸上遇見別種動物就宣告滅亡。除了這種吃與被吃的關係以外,還有疾病與寄生蟲等的傳染問題。但這也只是地區性的問題,不能完全。
 
7) 溫血動物說:
有些人認為恐龍是溫血性動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導致無法存活。因為即使恐龍是溫血性,體溫仍然不高,可能和現生樹獺的體溫差不多,而要維持這樣的體溫,也只能生存在熱帶氣候區。同時恐龍的呼吸器官並不完善,不能充分補給氧,而牠們又沒有厚毛避免體溫喪失,卻容易從其長尾和長腳上喪失大量熱量。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如果體溫降到一定的範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以提高體溫,身體也就很快地變得虛弱。牠們過於龐大的體驅,不能進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續幾天,可能就會因為耗盡體力而遭到凍死的命運。
 
8) 自相殘殺說:
有人認為造成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是自相殘殺的結果─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恐龍為食,肉食恐龍增加,草食恐龍自然越來越少,最後終於消失,肉食恐龍因無肉可食,就自相殘殺,最後終於同歸於盡。
 
9) 壓迫學說:
恐龍的數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況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龍的滅絕,接著靠食用草食性恐龍為生的肉食性恐龍也因為食物的不足而跟著死亡。何以恐龍會在歷經了長達約兩億年的生態平衡之後突然增加,為此學說成立的重要關鍵,也直接地造成了許多學者對恐龍異常增產的原因檢討。
 
10) 哺乳類犯人說:
在中生代後半,已有哺乳類的祖先生存。根據化石的記錄,當時的哺乳類體型甚小,數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堊紀的後期,數量才開始急速增加。推測牠們屬於以昆蟲等為主食的雜食性,這些小型哺乳類發現恐龍的卵之後,即不斷取而食之。真的是如此嗎?如果哺乳類戰勝了恐龍,那麼隨著哺乳類化石的增加,恐龍的化石應逐漸減少才對,但事實上並沒有出現這種化石交替的現象。哺乳類化石真正的增加,是在恐龍的時代終了之後。而且,恐龍的化石是在突然之間消失。因此,恐龍被哺乳類消滅之說是不能成立的。
 
11) 種的老化說:
認為恐龍由於繁榮期間長達一億數千萬年,使得肉體過於巨體化。而且,角和其他骨骼也出現異常發達的現象,因此在生活上產生極大的不便,終於導致絕種。恐龍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龍,體長二十五公尺,體重達三十噸,由於體型過於龐大,使動作遲鈍而喪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龍等則因不斷巨大化的三隻角以及保護頭部的骨骼等部位異常發達,反而走向自滅之途。不過,並非所有的恐龍體型都如此龐大,也有體長僅一公尺左右的小恐龍。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夠輕快奔跑的恐龍。但為什麼這種恐龍也同時絕種了呢?而且,異常發達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動物體內,推測能夠吸收外界的溫度,也能放出體內的熱,以調節身體的溫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可知,恐龍曾生存於很長的期間內,因此從很久以前開始,就有不少人對於恐龍因種的老化而絕種的說法表示懷疑。
 
12) 生物鹼學說:
這種學說認為恐龍所生存的最後時期─亦即白堊紀,開始出現顯花植物,其中某些種類含有有毒的生物鹼,恐龍因大量攝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為,哺乳類能夠藉味覺和嗅覺來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龍卻沒有這種能力。不過,含有生物鹼的植物並非突然出現於白堊紀後期,在恐龍絕種的五百萬年前已經可以見到。此學說未說明何以恐龍在這段期間內仍能生存。


桃花水母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新華網青島10月26日電(記者馮傑)青島嶗山深處近日發現了史前生物“桃花水母”。

    在嶗山北宅街道辦第11中學的實驗室裏,記者見到了最早披露這一消息的生物教師王波。據他介紹,幾天前,八年級一班的徐友超同學告訴他,在南山水庫看見了水母。他們興衝衝趕到水庫,但
見正午的陽光灑在南山水庫上,朵朵水母漂蕩在水面,如白精靈般游動。王波當即捕撈了幾只,經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孫世春等專家鑒定,證實這種生物就是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被喻為生物進化研究的‘活化石’,十分罕見,真沒有想到能在嶗山發現它。”王波激動地說。這說明嶗山的水質好、沒有污染,生態環境優良。記者現場看到,桃花水母形如傘狀,兩層黏膜形成腔體,內外伸縮,通體透明,體外有許多觸角在水中翩翩起舞,如同水中仙子,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據專家介紹,桃花水母屬於腔腸動物,出現的時間比恐龍還早,可追溯到6.5億年前。它是地球上最低等級的生物,分析基因比較容易,本身獨有的基因對現代基因工程研究有重要意義,是研究物種進化的難得生物。桃花水母對生存環境有極高的要求,活體罕見,極難製成標本,被國家列為世界最高級別的“極危生物”。其珍貴度可媲美於大熊貓,素有“水中大熊貓”的美譽。研究桃花水母,對於探索生命的發展史、動物胚胎演化史、與人類的親緣關係以及區域性的生態平衡等,都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科學價值。

[ 本帖最後由 Slaking 於 28/7/2006 15:13 編輯 ]
15#
發表於 28/7/2006 03:21 PM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Slaking 於 28/7/2006 15:12 發表
我也很喜歡劍齒虎呢~如果有pokemon就好了

那在給多點劍齒虎的資料吧~

劍齒虎化石

http://rds.yahoo.com/_ylt=A0Je5x ... 9klvhcq/EXP=1154155 ...
在網上...差不多有關劍齒虎的詳細資料我已看過了=)

可是也要謝你的
----------------------------------------------------------------------
POKEMON中中..雷公跟劍齒虎最為相像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8/7/2006 03:12 PM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Nido 於 27/7/2006 00:27 發表
史前生物...我最愛的就是劍齒虎了=)

我也很喜歡劍齒虎呢~如果有pokemon就好了

那在給多點劍齒虎的資料吧~

劍齒虎化石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東方網9月27日消息:幾名秘魯農民最近在該國中部胡寧省萬卡約市以南的山區尋找水源時,意外地在一個洞穴中發現了迄今約4萬年的劍齒虎化石。這一發現引起秘魯考古學家的重視。
秘魯中部國立大學的人類學教授弗朗西斯科‧瓦曼日前在此間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這一洞穴位於萬卡約市下轄的瓦格拉布吉奧地區南部,地處曼塔羅河流域。洞穴口寬5米,高2米,深10米。洞穴盡頭有一長7米、寬4米、深9米的水井,劍齒虎化石便橫臥在井底。瓦曼教授還透露,考古學家在此次考古活動中除了挖掘出劍齒虎下頜化石外,還發現了一些類似人類的脛骨、股骨和腓骨。
秘魯中部國立大學考古繫教授奧貝德‧梅薩說,這一考古發現表明曼塔羅河流域曾經是古代動物頻繁活動的地區。
據介紹,劍齒虎是一種小巧的史前貓科動物,身長約1﹒2米,與美洲豹相似,但其犬齒非常之大,口腔張角能夠達到105度,以捕食巨大的獵物。


      考古工作者近日在有“古生物王國”之稱的貴州省新發現兩批古生物化石。據專家初步考證﹐這兩批化石分別為劍齒象和劍齒虎化石。
貴州省遵義市文物管理所考古人員周山介紹﹐6月初在遵義市紅花崗區一個建筑工地上﹐施工人員在用挖土機挖堡坎基礎的時候﹐發現一堆動物化石。經文管部門工作人員多日連續的發掘﹐整理出包括腿骨﹑肋骨﹑下顎顎骨和牙齒在內的多種遠古大型脊椎動物化石﹐初步斷定其中多數為東方劍齒象化石。 東方劍齒象與恐龍同時代﹐是一種大型食草性古脊椎動物﹐一般生長在氣候炎熱﹑植被茂密﹑土壤濕潤的自然環境中。這種動物的化石以前在遵義曾有過零星發現﹐而這次發現是數量最多﹑最完整的一次。
另據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科研人員介紹, 近日他們在對保護區內一個叫拉背洞的洞穴考察時也發現了一批古代大型貓科動物“劍齒虎”頭骨化石。這次發現的“劍齒虎”頭骨化石, 長28厘米﹑寬21﹒3厘米﹑ 高13﹒7厘米﹐重達2500克﹐有10顆臼齒和兩顆犬牙﹐保存較好。
目前全世界已發現至少有4種不同類的劍齒虎, 這次在貴州茂蘭發現的究竟屬于哪一種類﹐還有待于專家進一步研究考證。劍齒虎化石在我國其它地方也有發現﹐但都靠土壤深埋才得已保存﹐而在貴州茂蘭這個土層十分淺薄﹑水多潮濕的喀斯特地區發現“劍齒虎”化石還是首次。


殺戮高手------劍齒虎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在大自然多采多姿的世界裡,事實上處處暗藏著危機,時時上演著殘酷、血淋淋的畫面。肉食動物虎視眈眈的搜尋與緊盯著獵物,等待給予致命的一擊;而被捕食的動物也小心翼翼地巧妙躲避。就在這捕食與被捕食的關係中,維持著生態的平衡與能量的流轉。然而,長時間的生命演化歷程,也讓我們能夠推敲、瞭解到生物因循著生存所需,而發展出特殊的身體結構與功能,以提高存活與繁衍後代的效率。例如,捕食動物擅長奔跑、具利齒銳爪;草食動物以團體移行的方式,減低被捕食的威脅。

  貓科動物(Felidae)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種典型肉食動物,例如獅子、老虎、美洲豹、獵豹等,都是以動作靈活敏捷且擅長奔跑著稱。然而從化石證據追溯貓科動物的演化過程,卻發現曾經出現一個支系,發展成比較笨重、後腿較短、行動比較遲緩的一種大貓,但卻長著一對異常強大鋒利像短劍般的犬齒,而最具代表性的物種就是劍齒虎。

  在更新世中晚期,劍齒虎的發展可說是到達了最高峰,廣泛地分布在美洲、歐洲、亞洲的森林和草原上。雖然劍齒虎不擅於奔跑,不易追捕到草食性的有蹄類哺乳動物,例如羚羊、斑馬,然而牠那劍狀齒的發達上犬齒,卻巧妙地彌補了這項缺憾。牠不以行動敏捷的羚羊、斑馬為獵捕對象,而將目標轉向行動遲緩笨重的大型哺乳動物,例如大象、犀牛、河馬等。
這些大型哺乳動物都具有又硬又厚的外皮,雖然行動遲緩,卻可免於受到其他肉食動物的攻擊,因為一般肉食動物的犬齒並不容易刺穿牠們的厚皮。然而牠們卻逃不過劍齒虎的殺戮。劍齒虎的犬齒異常鋒利,而且犬齒的周緣為細微的鋸狀構造,就像牛排刀一般,所以儘管獵物具有厚硬的外皮,切割獵物對劍齒虎而言依然是家常便飯。劍齒虎的捕食方式就是利用犬齒將獵物切出既深且大的傷口,使之大量的出血死亡後再盡情地啖食享用。

  在南美洲的彭巴斯大草原,於更新世晚期(距今約10萬年前)亦曾出現過劍齒虎,名為一般劍齒虎(Smilodon populator),體型和現代的老虎差不多,但是四肢較為粗短強壯也不夠靈活,只能捕捉大而笨重的獵物。顯然同樣棲息在此地的大型草食性哺乳動物,像是劍乳齒象、箭齒獸、大地懶,都曾喪命於牠的利齒之下。然而,更新世晚期,氣候的改變造成植被環境的變化,草食性哺乳動物因食物來源短缺而相繼滅絕,劍齒虎也隨著失去食物來源而滅絕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發表於 27/7/2006 12:27 AM | 只看該作者
史前生物...我最愛的就是劍齒虎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6/7/2006 10:50 PM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renz 於 23/7/2006 00:23 發表
為什麼沒有最新的超級大食草恐龍?

找到了, 你是指這個嗎?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阿根廷發現新種巨型恐龍化石  
歐新社  - 2006/07/23 13:38  

阿根廷古生物學者諾瓦斯二十一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記者會,宣布發現一種巨型草食性恐龍的化石;巨型恐龍的學名為Puertasaurus Reuili ,以發現化石的兩名學者名字命名;此龍全長四十公尺,大約八十噸到一百噸重,七千萬年前生存於阿根廷南部。

歐新社 九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

科學家在阿根廷發現世界最大肉食性恐龍遺骸   
法新社  - 2006/04/19 13:50  
【法新社 彭木芳】
  

(法新社布宜諾斯艾利斯十八日電) 一名古生物學家告訴法新社,科學家發現七具肉食性恐龍的遺骸。
過去,它們曾經成群結隊在暱稱侏儸紀公園的阿根廷南部地區,四處覓食、遊走。
阿根廷古生物學家柯利亞說:「這是一個新類型的肉食性恐龍,它被命名為瑪普恐龍,它們生活在大約九千萬年前。
科學家發現七具大小不同的恐龍埋藏在一起,因此猜測它們是過群居的生活。」
柯利亞與加拿大籍的科學家柯里共同發現這些恐龍的遺骸。
柯利亞說,迄今,科學家從未發現「如此巨大的肉食性動物」,它重六公噸,直立時有十二至十三公尺,或三十九至四十三英尺高。
它們天性喜愛群居。
柯利亞說,這是目前全世界首次發現的瑪普恐龍遺骸。
科學家原先認為這些動物是單獨行動,但這次第一次在阿根廷西南部紐昆省發現的瑪普恐龍遺骸,證實它們是過群體性的生活,共同覓食、狩獵。
過去幾年以來,在這個地區已經發現大約二十二處恐龍遺址,其中包括世界最大型的阿根廷恐龍。
這次發現的恐龍,是為紀念南美洲南部土著瑪普切人,而將它命名為瑪普恐龍。
---------------------------------------------------------------------------------------------------------------------------------
足下現關係 地球第一隻鳥有恐龍般的腳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法新社 何世煌】   

(法新社華盛頓一日電) 德國法蘭克福Senckenberrg Forschungsintitut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邁爾及其同僚今天公佈研究報告說,最早出現在地球上的鳥兒時間約在一千五百萬年前,且擁有像恐龍一樣的腳。

這項研究支持了鳥類是由巨大爬蟲類演化而來的假說。

研究說,這種鳥與現在的喜鵲大小相似,腳與頭骨特徵與現在的鳥類及侏儸紀晚期的恐龍相同。

報告說:「與幾乎重組完成的始祖鳥相反,這個新標本顯示,它的第一趾無法如現有的鳥類一樣能完全反轉。」

報告指出,這種鳥類無法安穩停在棲木上。

這篇刊登在科學雜誌上的文章,以保存狀況最佳,來形容這第十具從德國巴伐利亞石灰岩採石場挖掘出來的化石。

至於頭骨的部分,科學家歸結說,可能曾經容納過鳥類的腦部。




[ 本帖最後由 Slaking 於 26/7/2006 22:58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發表於 26/7/2006 09:50 PM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Slaking 於 23/7/2006 04:28 PM 發表
超級大食草恐龍不知道你指那隻...
但其他食草恐龍是有的

明顯的舊聞

那明明是耳仔烏龜啊!
什麼雕齒獸?XD

(眾:說什麼啊?)
(偶:不明就算....)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發表於 26/7/2006 09:07 PM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龍精靈專家 於 26/7/2006 21:02 發表
黑齒獸好似穿山甲AR!
雕齒獸,

不是黑齒獸=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發表於 26/7/2006 06:53 PM | 只看該作者
為甚麼不能只用一個post來弄呢?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發表於 26/7/2006 05:45 PM | 只看該作者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另一種史前巨鱷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6/7/2006 04:57 PM | 只看該作者
哺乳動物概況

哺乳動物最早出現在三迭紀晚期,它們大概有如下特點:大腦半球較發達,有皮毛和汗腺,相對恆溫,牙齒功能分化,雜食,逐漸由卵生變為胎生,由母獸以乳汁哺幼且有護幼能力。這些特點使其在不明原因的白堊紀災難中得以幸免,至新生代初開始了全面和極大的發展。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中國三尖獸,三迭紀晚期,大小如鼠。發現於雲南,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哺乳動物。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黑齒獸,白堊紀,大小如鼠,食蟲,比中國三尖獸晚出近一億年。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雕齒獸,新生代始新世,是貧齒目動物(如犰狳)的直系祖先。圖為刺尾雕齒獸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大懶獸,更新世,身體巨大 且行動遲緩,晝伏夜出,植食性。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猶因他獸,始新世,長4米,高2米,草食性,有獠牙,鬼知道腦袋長那麼多角干什麼用。它們滅絕於始新世晚期。


--------------------------------------------------------------------------------------------------------------------------------------

其實是想看看大家對史前動物有冇興趣而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香港寵物小精靈村落

GMT+8, 23/11/2024 09:40 PM , Processed in 0.01596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