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寵物小精靈村落 論壇

 找回密碼
 加入
查看: 12705|回復: 14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前生物討論區(28/7更新)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2/7/2006 11:48 PM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歡迎來到史前生物討論區,希望透過這討論區來與各位會員交流一下,這討論區將會不定期更新,希望各會員多多支持~~(這區的Post都是轉載的)

恐龍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恐龍 (Dinosaur)一詞來自希臘語,意思是『恐怖的蜥蜴』。恐龍源自數十億年前生活在海洋裏的微生物。漸漸微生物演化成魚類。由於海洋裏的生物漸多,魚類又演化出在陸地上行走的兩棲類,接著並演變出爬行類。恐龍是一類從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末 (約6500萬年前)絕為止稱霸陸地達一億四千萬年之久的主龍亞綱 (Archosauria)的爬行動物。恐龍跟其他爬行動物不同的是站立時附肢直立於體下,而不是向側伸展。現有證據顯示恐龍可能是溫血的。而發現鴨嘴龍在巢旁築室,則證明恐龍可能有育幼行為。目前己發現的恐龍有800多種,還在地底的種類可能更多。

恐龍是出現於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並繁榮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結束之中生代的爬蟲類。恐龍在晚白堊紀突然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關於恐龍絕種的原因,自古以來即眾說紛云,以下是十二隻恐龍絕種的原因。

1) 隕石碰撞說:
距今六千五百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曾撞擊地球,使得君臨地球長達一億數千萬年的恐龍絕種。此理論是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路易.阿爾巴列斯博士等四位科學家所提出的。這一顆巨大的隕石,直徑大約十公里。因撞擊而造成的火山口地形,直徑達兩百公里。因撞擊而產生的能量,若換算成黃色火藥,則相當於一百萬億噸 (megaton)。粉塵經由大氣層擴散至成層圈。導致地球持續了數個月的黑暗狀態。在這段期間中,以恐龍為首的許多生物都因之而絕種。
 
2) 彗星碰撞說:
『彗星碰撞說』是以古生物學者─大衛.勞普以及約翰.塞普柯斯基發表的「古生物的絕種是每兩千六百萬年發生一次」論點為開端而產生的。路易.阿爾巴勒茲將這個論點及自己的理論送給天體物理學者─查理.謬拉,後來謬拉就認為是由於太陽的半星復仇女神星的引力,週期性地把彗星推向地球的緣故。
 
3) 造山運動說:
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乾涸,許多以沼澤為家的恐龍就無法再生活下去。因為氣後變化,植物也改變了,食草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而相繼滅絕。草食性恐龍滅絕,肉食性恐龍也失去了依持,結果也滅絕了。此一滅絕過程,持續了一千至二千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終至在地球上絕跡。
 
4) 氣候變動說:
由於大陸移動的結果,海流產生改變,更引起氣候巨幅的改變。嚴寒的氣候使植物死亡,食物缺乏而導致了恐龍的滅亡。
 
5) 火山噴火說:
因為火山的爆發,二氧化碳大量噴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溫室效應,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噴火使得鹽素大量釋出,臭氧層破裂,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滅亡。但這只是地區性的問題,不能完全。
 
6) 海洋潮退說:
根據巴克的說法,海洋潮退,陸地接壤時,生物彼此相接觸,因而造成某種類的生物絕種。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歐洲這種島嶼大陸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陸上遇見別種動物就宣告滅亡。除了這種吃與被吃的關係以外,還有疾病與寄生蟲等的傳染問題。但這也只是地區性的問題,不能完全。
 
7) 溫血動物說:
有些人認為恐龍是溫血性動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導致無法存活。因為即使恐龍是溫血性,體溫仍然不高,可能和現生樹獺的體溫差不多,而要維持這樣的體溫,也只能生存在熱帶氣候區。同時恐龍的呼吸器官並不完善,不能充分補給氧,而牠們又沒有厚毛避免體溫喪失,卻容易從其長尾和長腳上喪失大量熱量。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如果體溫降到一定的範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以提高體溫,身體也就很快地變得虛弱。牠們過於龐大的體驅,不能進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續幾天,可能就會因為耗盡體力而遭到凍死的命運。
 
8) 自相殘殺說:
有人認為造成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是自相殘殺的結果─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恐龍為食,肉食恐龍增加,草食恐龍自然越來越少,最後終於消失,肉食恐龍因無肉可食,就自相殘殺,最後終於同歸於盡。
 
9) 壓迫學說:
恐龍的數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況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龍的滅絕,接著靠食用草食性恐龍為生的肉食性恐龍也因為食物的不足而跟著死亡。何以恐龍會在歷經了長達約兩億年的生態平衡之後突然增加,為此學說成立的重要關鍵,也直接地造成了許多學者對恐龍異常增產的原因檢討。
 
10) 哺乳類犯人說:
在中生代後半,已有哺乳類的祖先生存。根據化石的記錄,當時的哺乳類體型甚小,數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堊紀的後期,數量才開始急速增加。推測牠們屬於以昆蟲等為主食的雜食性,這些小型哺乳類發現恐龍的卵之後,即不斷取而食之。真的是如此嗎?如果哺乳類戰勝了恐龍,那麼隨著哺乳類化石的增加,恐龍的化石應逐漸減少才對,但事實上並沒有出現這種化石交替的現象。哺乳類化石真正的增加,是在恐龍的時代終了之後。而且,恐龍的化石是在突然之間消失。因此,恐龍被哺乳類消滅之說是不能成立的。
 
11) 種的老化說:
認為恐龍由於繁榮期間長達一億數千萬年,使得肉體過於巨體化。而且,角和其他骨骼也出現異常發達的現象,因此在生活上產生極大的不便,終於導致絕種。恐龍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龍,體長二十五公尺,體重達三十噸,由於體型過於龐大,使動作遲鈍而喪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龍等則因不斷巨大化的三隻角以及保護頭部的骨骼等部位異常發達,反而走向自滅之途。不過,並非所有的恐龍體型都如此龐大,也有體長僅一公尺左右的小恐龍。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夠輕快奔跑的恐龍。但為什麼這種恐龍也同時絕種了呢?而且,異常發達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動物體內,推測能夠吸收外界的溫度,也能放出體內的熱,以調節身體的溫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可知,恐龍曾生存於很長的期間內,因此從很久以前開始,就有不少人對於恐龍因種的老化而絕種的說法表示懷疑。
 
12) 生物鹼學說:
這種學說認為恐龍所生存的最後時期─亦即白堊紀,開始出現顯花植物,其中某些種類含有有毒的生物鹼,恐龍因大量攝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為,哺乳類能夠藉味覺和嗅覺來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龍卻沒有這種能力。不過,含有生物鹼的植物並非突然出現於白堊紀後期,在恐龍絕種的五百萬年前已經可以見到。此學說未說明何以恐龍在這段期間內仍能生存。


桃花水母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新華網青島10月26日電(記者馮傑)青島嶗山深處近日發現了史前生物“桃花水母”。

    在嶗山北宅街道辦第11中學的實驗室裏,記者見到了最早披露這一消息的生物教師王波。據他介紹,幾天前,八年級一班的徐友超同學告訴他,在南山水庫看見了水母。他們興衝衝趕到水庫,但
見正午的陽光灑在南山水庫上,朵朵水母漂蕩在水面,如白精靈般游動。王波當即捕撈了幾只,經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孫世春等專家鑒定,證實這種生物就是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被喻為生物進化研究的‘活化石’,十分罕見,真沒有想到能在嶗山發現它。”王波激動地說。這說明嶗山的水質好、沒有污染,生態環境優良。記者現場看到,桃花水母形如傘狀,兩層黏膜形成腔體,內外伸縮,通體透明,體外有許多觸角在水中翩翩起舞,如同水中仙子,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據專家介紹,桃花水母屬於腔腸動物,出現的時間比恐龍還早,可追溯到6.5億年前。它是地球上最低等級的生物,分析基因比較容易,本身獨有的基因對現代基因工程研究有重要意義,是研究物種進化的難得生物。桃花水母對生存環境有極高的要求,活體罕見,極難製成標本,被國家列為世界最高級別的“極危生物”。其珍貴度可媲美於大熊貓,素有“水中大熊貓”的美譽。研究桃花水母,對於探索生命的發展史、動物胚胎演化史、與人類的親緣關係以及區域性的生態平衡等,都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科學價值。

[ 本帖最後由 Slaking 於 28/7/2006 15:13 編輯 ]
2#
發表於 23/7/2006 12:23 AM |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沒有最新的超級大食草恐龍?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發表於 23/7/2006 01:38 AM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renz 於 23/7/2006 00:23 發表
為什麼沒有最新的超級大食草恐龍?

因為這些都是舊資料..  -3-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發表於 23/7/2006 04:26 PM | 只看該作者
樓上你唔明白題目=.=
*你好似唔多知咁
*係既..年青人係唔知既
*變左個老人家
*態度好過份左d
老人家係咁
=======
對係水中生物真係無興趣
恐龍就有d啦~~
聽講仲有約3萬種恐龍未被發現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3/7/2006 04:28 PM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路人2號 於 23/7/2006 16:08 發表
專區?是"Slaking專用區"嗎?


Slaking是史前生物?...

原帖由 renz 於 23/7/2006 00:23 發表
為什麼沒有最新的超級大食草恐龍?


超級大食草恐龍不知道你指那隻...
但其他食草恐龍是有的


食草恐龍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Name: Torosaurus
Pronunciation: TOR-oh-SAW-rus
Meaning: Bull lizard
Animal Type: Dinosaur (ceratopian)
Dietary Type: Herbivore
Size: Up to 8 metres long
Weight: Up to 7 tonnes
Fossil Finds: USA

牛角龍為白堊紀晚期的草食性恐龍,生活於海岸平原,可能利用強有力的喙嘴來大啖堅韌的植物。一般認為牛角龍也有色彩鮮豔的冠飾,用於求偶與階級鬥爭。牛角龍長 8 公尺,重 8 噸,其頭骨是陸上動物有史以來最大的。

-------------------------------------------------------------------------------------------------------------------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Name: Muttaburrasaurus
Pronunciation: Mutt-a-BURR-ah-SAW-rus
Meaning: Named after the township of Muttaburra, Australia
Animal Type: Dinosaur (ornithopod)
Dietary Type: Herbivore
Size: Up to 9 metres long
Weight: Up to 4 tonnes
Fossil Finds: Australia

木他龍是一種白堊紀早期的烏腳龍類,在澳大利亞昆士蘭省莫他布拉鎮的岩層中所被發現。木他龍和禽龍十分相似,都是大型的草食性四足恐龍,並可用後肢支撐站立。像禽龍一樣,木他龍中間的三個指頭融合在一起而成蹄狀,拇指上則有明顯的爪。他還有一個加大的、中空的會向上鼓起的口鼻部,用來發出聲音及求偶炫耀。
-------------------------------------------------------------------------------------------------------------------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Name: Ankylosaurus
Pronunciation: an-KILE-oh-SAW-rus
Meaning: Fused or stiff lizard
Animal Type: Dinosaur (ankylosaur)
Dietary Type: Herbivore
Size: Up to 10 metres long
Weight: Up to 7 tonnes
Fossil Finds: Canada, USA and Bolivia

甲龍名字意為「裝甲」或「僵硬的蜥蜴」,是出現在白堊紀晚期草食性中等體型恐龍。牠的背部有厚重的被板,尾巴如棍棒。所有的骨頭緊緊相連,甚至沒有多餘的空間容納腦部。甲龍可長達 10 公尺,重達 7 噸。

-------------------------------------------------------------------------------------------------------------------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Name: Brachiosaurus
Pronunciation: BRAK-ee-oh-SAW-rus
Meaning: Arm lizard
Animal Type: Dinosaur (sauropod)
Dietary Type: Herbivore
Size: Up to 25 metres long, up to 13 metres high
Weight: Up to 70 tonnes
Fossil Finds: Tanzania and USA

腕龍是侏羅紀晚期的巨大草食性恐龍,名字的原意為「有武裝的蜥蜴」。
-------------------------------------------------------------------------------------------------------------------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Name: Diplodocus
Pronunciation: dip-LOD-oh-kus
Meaning: Double beamed lizard
Animal Type: Dinosaur (sauropod)
Dietary Type: Herbivore
Size: Up to 45 metres long, up to 5 metres high at hips
Weight: Up to 30 tonnes
Fossil Finds: USA

梁龍是一種粗大的四腳草食動物出現在侏羅紀時期後期。據信出沒於平原上,群聚草食各種不同的植物。可長至三十公尺長,重到二十公噸。
-------------------------------------------------------------------------------------------------------------------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Name: Stegosaurus
Pronunciation: STEG-oh-SAW-rus
Meaning: Covered lizard
Animal Type: Dinosaur (stegosaur)
Dietary Type: Herbivore - low level ferns
Size: Up to 12 metres long
Weight: Up to 7 tonnes
Fossil Finds: USA

劍龍為一種巨大,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四隻腳的食草動物。牠們被認為是居住在平原上,並且以群體游牧的方式和其牠如粱龍的食草動物一同生活。牠的背上有有一排巨大的骨質板,以及帶有四根尖刺的危險尾巴來防禦掠食者的攻擊。大約可達 12 公尺長和 7 公尺高,可重達 7 公噸。

[ 本帖最後由 Slaking 於 25/7/2006 18:01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3/7/2006 04:59 PM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路人2號 於 23/7/2006 16:53 發表
所有的東東都是他發表的,
也應該叫"史前生物討論區"嗎?囧rz
沒有討論的餘地耶XD

即係話應該要改標題嗎?
現在即改~

-------------------------------------------------------------------------------------------------------------------------------
恐龍生存的年代

三疊紀
約 2 億 4 千 8 百萬到 2 億 8 百萬年前通常被稱為恐龍時代,是中生代的第一個時期。當時所有的陸地形成了一個超級大陸,叫做盤古大陸,北半部稱勞拉西亞古陸,南半部則是岡瓦納古陸。當時各地的氣候都限暖和或者炎熱。極地沒有冰層覆蓋,沙漠在內陸地區擴展。顯花植物尚未演化出來,爬行類也出現在天空與海洋之中。恐龍就是三疊紀後期演化出來的。當時,恐龍的種類還是很少,三疊紀後期的恐龍有包斗龍、虛骨龍、畸齒龍、劍龍等等。

侏羅紀
約 2 億 1 千萬至 1 億 4 千萬年前是中生代的第二個時期。在亞洲針葉樹和銀杏繁茂。盤古大陸繼續分離。  爬蟲類中的恐龍很繁盛,此時大型的恐龍和在空中飛行的翼龍出現了。最古老的鳥類,始祖鳥也出現了。西格龍、稜尺龍、禽龍、甲龍等也一一出現。

白堊紀
約 1 億 4000 萬至 6500 萬年前是中生代的第三個時期。雖然恐龍不斷繁盛,但是在這個時代末期就都滅絕了。白堊紀時期的恐龍有似鳥龍、霸王龍、恐爪龍、鴨嘴龍、原角龍、腫頭龍等等。在三疊紀開始分裂的盤古大陸到了白堊紀即很快地形成了大西洋。從 6500 萬年前到現在為止。新生代分為第三紀 (6500 萬至 200 萬年前)及第四紀 (200 萬年前以後)。此時期的櫻、竹、椰子等被子植物分布,鳥類和哺乳類繁盛,不久人類也出現了。
--------------------------------------------------------------------------------------------------------------------------------------------

肉食恐龍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Name: Tyrannosaurus
Pronunciation: tie-RAN-oh-SAW-rus
Meaning: Tyrant Lizard
Animal Type: Dinosaur (theropod)
DietaryType: Carnivore
Size: Up to 14 metres long, Up to 5 metres tall
Weight: Up to 5 tonnes
Fossil Finds: USA, Canada and Mongolia

霸王龍出現的時間已經是恐龍時代的最末期,距離現在大約八千萬年前。霸王龍的身體高達十四公尺,體重大約十公噸,牠的後腳十分粗大強壯,甚至能各自撐起一隻犀牛。
從霸王龍的化石發現,牠的每一顆牙齒,都大如一個成人的手掌,即使是眼睛也比人頭還大。雖然身體大部份都大得驚人,但是霸王龍的一對前肢卻是既小又短,短得甚至於沒有辦法把食物送入口中,兇手龍也和霸王龍有相同的習性,是很兇猛的動物。
-------------------------------------------------------------------------------------------------------------------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Name: Ornitholestes
Pronunciation: or-NITH-ohLESSteez
Meaning: Bird robber
Animal Type: Dinosaur (theropod)
Dietary Type: Carnivore - small mammals, lizards and eggs
Size: Up to 2.5 metres long
Weight: Up to 12 kilograms
Fossil Finds: USA

嗜鳥龍一種體輕的食肉恐龍。頸細長,尾長,頭顱長,有大型眼眶,有雙足,前爪短,有三趾,其中之一和另二趾相對。化石見於懷俄明州侏羅記晚期。
-------------------------------------------------------------------------------------------------------------------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Name: Allosaurus
Pronunciation: all-oh-SAW-rus
Meaning: Different lizard - it had strange
Animal Type: Dinosaur (theropod)
Dietary Type: Carnivore
Size: Up to 12 Metres long
Weight: Up to 3 tonnes
Fossil Finds: Tanzania and USA

異特龍體長可達十二公尺,重達三噸,雙足行走,後肢有力,前肢短。前後肢各具三爪。強壯的尾部有助平衡。牙齒具鋸緣,化石見於北美上侏羅記。
------------------------------------------------------------------------------------------------------------------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Name: Eustreptospondylus
Pronunciation: yoo-STREP-toe-spon-DIE-lus
Meaning: Well-reversed vertebrae
Animal Type: Dinosaur (theropod)
Dietary Type: Carnivore - scavenger
Size: Up to 5 metres long
Weight: Up to 500kg
Fossil Finds: England

扭椎龍是一種中型肉食動物出現在侏羅紀晚期。扭椎龍是一種食腐動物,當牠被肉類的味道所吸引時,會利用尾巴作為平衡,從一個島游到另一個島。牠可以長到五公尺長,半公噸重。
-------------------------------------------------------------------------------------------------------------------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Name: Dwarf allosaur
Pronunciation: ALL-o-SAWR
Meaning: Strange Lizard, on account of its light vertebrae
Animal Type: Dinosaur (therapod)
Dietary Type: Carnivore
Size: Up to 6 metres long, up to 1.5 metres at the hip, could probably rear up to 2.2 metres
Weight: 1/2 tonne
Fossil Finds: Australia

矮異特龍出現在白堊紀早期的中型兩腳肉食動物。比異特龍小,但仍是一種兇惡的食肉動物。出沒在澳洲森林和沼澤來搜尋獵物。
-------------------------------------------------------------------------------------------------------------------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Name: Coelophysis
Pronunciation: SEE-low-FY-sis
Meaning: Hollow form (of its bones)
AnimalType: Dinosaur
DietaryType: Carnivore - meat and fish eating
Size: 0.8 - 3.1 metres long, just under 1 metre high at the hip
Weight: Up to 35 - 40 kg
Fossil Finds: USA

虛形龍是種小型的直立食肉動物源起於三疊紀晚期,居住在流域附近,單獨或成小群獵食。乾季尾聲則成大群獵食,通常二至三米高,體重30至40公斤。
-------------------------------------------------------------------------------------------------------------------
速龍 (Raptor)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身高 Height: 1.5公尺
身長 Length: 2.5公尺
體重 Weight: 100公斤
生存時期 Living age: 白堊紀晚期
發現地點 Discovery Place: 北美洲,蒙古

《速龍簡介》

速龍是白堊紀晚期一種小型的肉食恐龍,在白堊紀晚期,周圍的環境充滿了無數競爭對手。在恐龍的帝國即將走上末路之前,超巨型的食肉恐龍在食物鏈中處於很高的位置。速龍無論在體型上、在力量上、還是在威嚇力上,都遠遠較以暴龍為代表的巨型的食肉恐龍遜色。因此為了維持競爭力以保障生存,速龍以一個新的進化途徑出發。小型肉食恐龍比較大型優勝的地方最主要是機動性強,牠們可以迅速地對獵物進行攻擊。我們化石証據上可以知道有不少小型肉食恐龍以群體為活道單位,雖然體型上遠遠較巨型的遜色,不過卻可以調動一整群的速龍對獵物進行包圍,攻擊。速龍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小型的肉食恐龍,牠們擁有很高的智力 (不過在考古學角度來說,電影侏羅紀公園 III 中對於速龍智力描述過度誇張,直至現時為止,沒有任何証據証明速龍可以設下精密的佈局陷阱),速龍的前後肢上都長有尖銳的利爪,因此考古學家相信速龍並不是用口來攻擊獵物而是用爪。腳上的爪最致命,有十二厘米長。

速龍是蜥盤目的肉食恐龍,屬空骨龍種類。速龍跟空骨龍有頗為密切的關係,後者後來變化得五花八門,牠的後代 (間接或直接的)有暴龍、速龍、甚至鳥類。指上的利爪由靈活的肌腱控制,可以抓握物件,亦可以把爪推到合適的位置攻擊獵物。

相信大家也不會對速龍 (Raptor)的名字感到陌生,牠們是恐龍中最先進的物種,是力量、速度、高智能 的合體。我相信很多人也不認為恐龍具有智慧,但根據研究報告,最近速龍的頭骨化石曾使用CT掃描撿過。考古學家發現牠們的腦部比起其他恐龍,已高度進化。腦部中管理視覺的區域比較管理嗅覺的區域大,跟暴龍剛好相反。這個証明了速龍有很好的視覺辨識能力。眼窩位於頭的前端顯示牠們的視覺重疊區域 (對立體物件比較敏感的區域)比較大,又証明牠們有很好的立體視覺,牠們主要是透過視覺覓食,而不是像暴龍一樣的靠嗅覺。他們又發現速龍的智慧至少達到受訓練過鸚鵡的水平,甚至有黑猩猩的智力水平,至於高度進化的智慧相信是小型肉食恐龍為適應環境而演化的特徵。

-------------------------------------------------------------------------------------------------------------------
棘龍 (Spinosaurus)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身高 Height: 7公尺
身長 Length: 15公尺
體重 Weight: 5公噸
生存時期 Living age: 白堊紀晚期
發現地點 Discovery Place: 埃及、尼日利亞、摩洛哥、泰國、日本
 
棘龍簡介:

棘龍是非洲一種巨型的食肉恐龍,是一種非常奇特的恐龍。由於暫時來說我們對於棘龍所得到的資料仍非常有限,因此這種體型跟暴龍不相上下的食肉恐龍也很少現身於大螢幕上和文學作品中。在北美洲非常著名的暴龍卻頻頻上鏡,直至二零零一年在電影《侏羅紀公園 III 》中出現,而且擔任主角。

棘龍在分類學上是一種很獨特的種類,分類跟其他當時主流種類相去甚遠。牠屬於棘龍類 (Spinosauria),自從出土的化石來看,棘龍的背部有很多長棘,由脊骨上凸出來。這些巨型的長棘有 3 呎長,最長的甚至有 1.8 公尺,在背部組成了一類似半圓形的帆狀物體。我們對棘龍所得到的資料非常有限是因為出土的棘龍比較起暴龍的確很少,而且大部分都是殘破不堪的碎片,分散地散落在非州北部的撒哈拉沙漠之上。不過我們已經可以知道牠們的特徵、行動方式、基本外貌等等。相比起暴龍,棘龍的前後肢比例沒有那麼極端;暴龍的後肢所佔的比重比前肢多很多,前肢只有一個人的手臂那麼長,但推動接近10,000公斤身體的後肢卻足足有一層樓高。棘龍的前肢只不過比後肢短一點而已, 牠通常用兩隻腳行走,也可以用四隻腳。棘龍是一種相當可怕的食肉恐龍,有跟暴龍同級數的攻擊和掠食能力,跑步的速度甚至可能比暴龍有過之而無不及。

為甚麼棘龍背後隱藏了那麼多謎團?我們相信和牠的特徵有關。牠背上的棘帆,圓渾的牙齒和長長的,似鱷魚的咀巴等等,這些特徵是大型食肉恐龍極罕見的。例如:暴龍、速龍、望齒龍、巨盜龍等食肉恐龍,牙齒呈刀的形狀,方便咬住獵物。但棘龍的圓渾牙齒卻適合捕魚,箇中原因,不得而知。因為在乾旱酷熱的沙漠中,水源已經成為一個問題,何況魚呢?因為生長圓渾牙齒的生物通常以魚為主要食糧,沙漠中又從哪裏來那麼多魚呢?這可能是沒有答案的難題,不過其中一個理論認為在那時代撒哈拉沙漠根本不存在,在非洲北部的海岸地區甚至有濃密的雨林。棘龍可能生存在濃密的雨林中,死後被保存下來,但經過了幾千萬年的時間,滄海變成了桑田、桑田變成了滄海,雨林變成了今天乾燥荒蕪的沙漠。

棘龍另一個引人注意的特徵是背上的棘帆,在考古學上,用來解釋棘帆用途的理論已經多達幾種。其中一些理論認為棘帆上覆蓋著一片薄皮,皮裏面佈滿了微血管,血管會將身體裏面多餘的熱力帶出來,由空氣把它帶走,起散熱的作用。所以,的散熱鰭片的理論成了主流學說。另外,亦有理論指出棘帆就像駱駝的背峰,用來儲存脂肪,在乾旱的日子維持生存。也有人說棘帆是色彩鮮艷的求偶工具,就像今天的孔雀。另外還有一些奇特的理論,例如棘帆上佈滿了具有跟太陽能電池板上負硅(矽)層相似用途的特殊細胞,在日間吸收太陽能,儲存在某一個特殊組織中。等夜間天氣寒冷的時候 (一些沙漠的溫差可以很大:日間50℃,夜間-10℃),保持可以用來活動的能量。

我們對於棘龍所知甚少,因為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藏於德國慕尼克博物館中最完整的棘龍化石,在戰鬥機的飛彈中化成炮灰。此後,雖然非洲地區也有零碎的化石出土,但遠不及未被炸毀前的棘龍化石,令人萬分惋惜。1995年芝加哥大學考古學家Paul Serino組織考古隊到摩洛哥尋找棘龍,卻意外發現望齒龍。或許未來會有考古學家尋找棘龍,讓謎底水落石出。
-------------------------------------------------------------------------------------------------------------------

鱟(King Crab)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這種也可以說是活化石的表表者
但係他好像數量還很多
因為他是可以用來食用的
雖然無乜肉
但係主要用來煲湯

他的血是綠色的
而有研究指他的血有可能可以用來醫治一些絕症

-------------------------------------------------------------------------------------------------------------------
劍齒虎 (Smilodon)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身高 Height: 1.76米
身長 Length: 1.5米至2.06米
生存時期 Living age: 更新世晚期
發現地點 Discovery Site: 中國甘肅省

劍齒虎簡介:

劍齒虎一對鋒利如軍刀般的上犬齒是牠的註冊商標,雖然牠已在更新世晚期 (距今約 2 萬年)完全地滅絕殆盡 ,然而,所遺留的化石痕跡,再加上古生物學家根據牠的骨骼大小、結構 ,並參照現代貓科動物所塑造出來的復原景象,不難想像當時牠是何等兇猛威武,憑藉懾人的利齒,令其他動物望之喪膽。

在分類系統上,劍齒虎屬於貓科動物 (Felidae),劍齒虎亞科 (Smilo-dontine)。大約在始新世 (距今約 3 千 6 百萬年),貓科動物從古食肉類動物分衍而出,與祖獵虎科 (Nimravidae)分道揚鑣。貓科動物的成員除了劍齒虎亞科之外,還包括始劍虎亞科 (Machairodontines)、貓亞科 (Felines)、獵豹亞科 (Acinonychines) 和豹亞科 (Pantherines)等,牠們曾經廣泛地分布在美洲、歐洲、亞洲及非洲各地。但是,其中始劍虎亞科與劍齒虎亞科的成員皆在更新世時期 (距今約 2 百萬年到 1 萬年),先後的滅絕了。  

貓科動物是食肉類哺乳動物中,族群數量與特徵分化最發達的一群。牠們主要的特徵是膨大的腦室、敏銳的神經控制系統;頭部方面吻部發達、頭圓、面短、顴弓擴張、上下顎具有強而有力的肌肉附著;在牙齒特徵上則是齒列縮短,門齒和犬齒發達,以利於穿刺和撕裂獵物,臼齒為切尖形片狀,上下並形成裂齒,可用來切斷食物;舌面有厚的角質鉤狀突起,用來舐刮獵物骨骼上的肌肉。另外,四肢強壯靈活,末端形成利爪,做為打鬥與捕獵之用;尾巴較長,具有平衡的作用。

劍齒虎的體型與現代的非洲獅大致相當,結構壯碩,嘴巴可開張至120度,使得那一對頎長利牙能夠刺穿獵物。在肩部與頸部之間有強大的肌肉牽拉,如此一來,不但能夠撐起牠那巨大沈重的頭部,也可產生強勁的向下刺戳力。從橫切面來看,劍齒虎的利齒略呈弧形,以增加咬合強度,也可減少刺咬獵物皮肉的阻力。沿著利齒後側周緣,形成如牛排刀的鋸齒狀 ,使得在切割獵物身上的皮肉時更為容易。

劍齒虎的前肢強壯,尾巴短小,奔跑速度並不快,顯然牠並不是靠速度來捕捉獵物,而且牠捕捉的對象也大都是速度不快的大型哺乳動物,例如猛 象、野牛。推測劍齒虎能夠善用其利齒長牙,深深地刺入獵物的腹部、後腿或臀部,等待獵物流血過多死亡後,再慢慢地盡情啖咬進食。

在洛杉磯瀝青沈積中保存了大量的劍齒虎化石,古生物學家認為劍齒虎並不如現代貓科動物般聰明機靈,以致經常為捕捉其他大型動物而身陷瀝青湖泊陷阱中。此外,在化石中也曾發現有關節炎或其他骨骼傷害的個體,從傷痕看起來,這些個體似乎已經跛腳了,而從骨骼再生的現象也顯示其受傷了一段不算短的時間,顯示在受傷的期間,有其他夥伴提供食物才得以繼續存活。根據這個現象,有些古生物學家認為劍齒虎是一種具有社群性的動物,牠們群居在一起,並且合作狩獵,也提供食物給年老的、年幼的與受傷的其他劍齒虎。

或者是因為不幸,或者是因為不適,劍齒虎已經滅絕了,使得我們無緣一睹劍齒虎的威武風采。然而,牠們所遺留下來許多珍貴的化石,得以讓我們繼續追尋與研究並恣情編織史前景象。
--------------------------------------------------------------------------------------------------------------
星尾獸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這種巨大的雕齒獸和其親屬大地懶爭奪「南美最引人注目的怪獸」稱號。雖然牠們是現代犰狳、樹懶以及食蟻獸的親緣動物,但牠們卻長成如小型車般的大小。

和大地懶一樣,星尾獸也是數千年前才絕種,所以牠們的骨骸仍得到非常好的保存。牠們的大甲?最初可能比較像現代犰狳的殼,而不是龜殼。

它由許多稱為盾板的小甲片所組成,周圍可能較有彈性,因為這裡的盾板以規律的線條鋪組,而沒有融合在一起。
星尾獸的尾巴是牠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徵。牠的尾巴是堅硬的骨頭,末端並有圓型凹痕,顯示角狀刺的所在位置。
--------------------------------------------------------------------------------------------------------------------
長毛象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生物名稱:長毛象
拉丁文名:Mammuthus primigenius
英文發音:MAM-oth
體長:雄性高 3 米 雌性高 2.75 米
體重:6 至 8 噸
食物:草食性
生存年代:十三萬五千到一萬一千年前
生存地點:俄羅斯
物種種類:哺乳類,長鼻類
名稱含義:該物的俄羅斯古字Mammut,意思是地下潛伏的事物,因為發現它們時,都已死亡並半埋在土中。

《長毛象簡介》

長毛象的骨骸至少在十五世紀就為歐洲所知,但數百年間,它們一直被視為是巨人的骨骸。在這些早期階段,我們對於這些絕種大象的知識就開始形成。我們擁有許多保存良好的骨骸,而西伯利亞北部與阿拉斯加的永久凍土層經常可以找到結凍的屍體,它們在「大自然的冰箱」中已保存了數萬年之久。我們的祖先也經常描繪並雕刻這些動物,讓我們對於長毛象的外表能擁有真實的構圖。

從愛爾蘭到北美東岸的廣闊地區,都有發現長毛象 (即Mammuthus primigenius)的骨骸與冰凍的屍體。而保存最好的屍體來自西伯利亞。數百年來,長毛象的骨骸一直被認為是巨物的遺骨。約三百年前,它們的骨骸被判定是大象所有,但這引起更多困惑─大象為何出現在如此冷的氣候。最後,知名的解剖學家居維葉 (Georges Cuvier)才正確地提出,長毛象的骨骸屬於已絕種的大象。藉由如此完好的遺體與它們的DNA,很容易就可以重建它們的模樣。

長毛象、大象和犀牛都是生活在3千6百萬年以前的始祖象後裔,長毛象的祖先猛獁屬皇象大約出現於兩百萬年以前,歐洲和北美的長毛象猛獁屬原生象則屬於晚更新世四種主要長毛象中的最後一種。現代大象在進化史上顯然與長毛象有親緣關係,但沒有人知道長毛象更接近印度象還是更接近非洲象。通過分析從長毛象身上得到的纖維組織,可能有助於解答這個問題。雖然大象被認為是無毛動物,但實際上它們身上還是有很多部位長有毛髮。長毛象可能開始僅有少許毛髮,後來為了適應更寒冷的氣候而長出了更多的毛髮。長毛象是典型的食草動物,它們生活在遍佈柳樹、冷杉、榛樹和赤楊樹的森林地區,並以地面與池塘中的植物為食。長毛象的身高通常為 4 到 5 米,重量為 6 至 8 噸。牠們在10歲到12歲之間達到性成熟,但常常要等二十年後才會有第一次交配。人們可從長毛象的牙齒年輪來推斷其年齡。貝何納布格考察所發現的長毛象年齡為47歲,而長毛象的壽命通常為60歲。有些科學家估計,在西伯利亞寒冷的永久凍土中可能埋葬著一千萬頭長毛象的遺骸。在西伯利亞過去二十五年內所發掘的長毛象中,有兩隻是長毛象幼仔 (分別為六個月大和三個月大)。最著名的長毛象遺骸研究中心位於俄國聖彼得堡,那裡收藏了許多長毛象的遺骸,是長毛象愛好者的聖地。
----------------------------------------------------------------------------------------------------------------------------
史前終極巨鱷-帝鱷

眾所周知鱷魚是一種另人類感到恐懼不安的動物,它殘暴冷血是最另人感到畏懼的動物之一,身長5米的“食人鱷”幾乎稱得上是體形最龐大的鱷魚了,但人們很少知道曾經在地球上出現過一種比現金鱷魚還要大的多還要可怕的多的一種鱷魚,嚴格的說它是現今鱷魚的祖先----它就是生活在1億1000萬年前白堊紀的帝鱷!

帝鱷化石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帝鱷無疑是史前最可怕的終極殺手之一!這種身長可以達到12米的巨鱷體重竟達到了10~11噸!!在它居住的河塘邊就連當時稱霸的恐龍都不敢擅自闖入它的領地!當恐龍口渴難忍來到河塘邊全神貫注的喝水的時候帝鱷會趁它不注意猛然張開它那張巨口一下子咬住恐龍的身體,直至恐龍沒有反抗之力在把恐龍吃掉!

    這類鱷魚之所以能捕食恐龍,主要因為它有著非常特殊的身體構造。它的鼻子末端長著一個巨大的、球根狀的突起,突起裏面有一個空腔。這使它的嗅覺異常靈敏,並能發出奇異的聲音。而且,這種超級鱷魚的牙齒也非同一般。與一般以魚類為生的動物相比,它的下頜牙不僅與上頜牙互相交錯,而且能精確無誤的嵌入其中。在100多顆牙齒當中,一排門牙能咬碎骨頭,撕裂像恐龍一樣巨大的獵物。此外,它的眼睛也難以理解地向上翹起。

    正如古生物學家保羅·塞雷諾在接受採訪時所說,當時,這種鱷魚勢力非常強大,很可能就是使恐龍做惡夢的那類東西。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帝鱷與人的比較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帝鱷復原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當地時間9月3日,在位於雪梨的澳大利亞博物館舉行的鱷魚展示會上,一名3歲的男孩觀看一隻長達11米的龐大鱷魚模型的巨顎。該鱷魚被稱為“超級鱷魚”,大約生活在1億1千萬年前的河流中,可說與恐龍同齡。

    不論是在古生物學家的眼中還是在一般人的印象裏,恐龍是真正的史前巨無霸,在距今億萬年前的中生代是天下無敵的地球霸主。尤其是那些肉食恐龍,比如影片《侏羅紀公園》中的重要角色霸王龍和迅猛龍,它們或碩大無比、或機警兇猛,捕食各種草食性動物甚至包括較小較弱的肉食恐龍。

    但是,近年來,人們在挖掘出的各種恐龍身上、甚至異常兇猛的霸王龍的骨骼上,頻頻見到明顯的傷痕,令古生物學家們感到十分困惑。有人曾認為那是肉食恐龍追殺食草恐龍留下的痕跡,或者是恐龍同類為爭奪食物、配偶、領地而造成的。但2000年夏季找到的新化石,可能會對此得出不同的答案。

    這種被稱為“魔鬼巨鱷”的化石是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找到的,那裏人跡罕至,幾乎沒有生命的痕跡,但卻是古生物學家們眼中的“天堂”,只要經過艱苦的努力,尋找化石的人們往往會滿載而歸。2000年,以美國古生物學家保羅·賽羅諾帶隊的一行17人第4次進入撒哈拉沙漠,一路上經歷了斷水、斷油、陷車等困難,終於在8月30日到達了目的地———“伽都法噢瓦”地區。

    在當地人的語言中,“伽都法噢瓦”的意思是“駱駝也害怕進去的地方”。在這不毛之地,科學家們經過努力很快就找到了不少淺埋在1.1億年前的河流沉積層中的脊椎骨化石和一個巨大的頭骨化石。然而古生物學家們面對所發現的巨大化石骨骼卻都感到迷惑不解。

    因為它與以前任何報道過的恐龍化石都不相同,卻與同是爬行動物的鱷魚的骨骼十分相似,但拼合起來的龐大身軀又令人無法相信它就是鱷魚,因為與現代鱷魚那3米多長的身軀相比,這种家夥實在大得驚人。

    經過艱苦的發掘工作,古生物學家們找到了這只巨大爬行動物大約50%的骨骼化石,他們將其命名為“超級巨鱷”,並完成了拼裝工作。面對拼裝出來的化石個體,人們目瞪口呆:這種史前超級巨鱷體長如同一輛公共汽車,從頭到尾長達12米多;體重如同一條小鯨魚,估計體重超過8噸;“血盆大口”遠不足以形容它的大嘴,因為光它的嘴就長達1.8米,裏面生著100多顆匕首似的獠牙。

    從鱷類家族的演化史一直看到現在的各種鱷類,“超級巨鱷”都可稱得上最大的鱷魚之一。更令人恐懼的是,這條超級巨鱷巨大的嘴巴頂端生著一個明顯膨大的前突,活像一個大瘤子,在現在的鱷類中還從未見過這副模樣。一些古生物學家便索性把它稱為“魔鬼巨鱷”。

    其實早在1966年,法國古生物學家阿爾伯塔·費裏克斯就曾找到過這種巨型鱷魚的化石,但他對自己的發現百思不得其解:它看上去像鱷魚,可身體大得又令人無法想像,不像已經發現的食肉類恐龍。沒有找到更多化石而又迷惑不解的法國學者只得將其命名為“食肉鱷魚之王”。

    古生物學家保羅和他的同事們在撒哈拉發現的“超級巨鱷”化石是迄今人們找到的相對完整的巨型鱷魚的化石,它為這種古生物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證據。而找到“超級巨鱷”化石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在1億多年前,曾經是林木茂盛、河流密布的“寶地”,生態環境與當今截然不同,原本就是盛產古生物化石的地方。

    根據目前的研究,“超級巨鱷”這一絕對恐怖的巨型爬行動物僅僅生活在白堊紀中期的非洲大陸上。保羅等古生物學家分析,“超級巨鱷”並不是現代鱷魚的直系祖先,而只是近親。鱷目動物出現在大約23億年前的中生代三疊紀的晚期。到侏羅紀早期,它們分化成完全不同的兩支,一支生活在陸地,一支生活在水中。

    到白堊紀早期,地球上出現了與現代鱷魚相似的古鱷目類,它們生出了與現代鱷魚相似的頭骨,開始了兩棲生活。面對“超級巨鱷”與眾不同的頭骨,古生物學家認為,這個巨大的骨質化的前突與現代生活著的印度鱷魚相似,但要大得多,意味著這種“超級巨鱷”能夠撲殺遠比魚類具有更多肉質的獵物。

    同時,“超級巨鱷”頭上這個膨大的球狀物生在吻端,表明這種鱷魚的嗅覺能力大大提高,還能發出不尋常的吼聲。有人認為鱷魚是一種“又聾又啞的動物”,但實際上鱷魚是靠叫聲彼此聯繫的。這種“超級巨鱷”的頭骨狹長,眼睛生在頭的上端,適於半潛伏地出沒於河邊,伺機捕食。古生物學家們仔細地數了數“超級巨鱷”鱗片上的年輪,推算出它的平均年齡應該是50至60歲。

    其實,在一個多世紀前的1892年,人們還曾發現過一種相當恐怖的巨型鱷魚化石,也是一些骨骼碎片和牙齒等,古生物學家命名為“恐鱷”。科學家們在恐鱷化石附近還發現了許多鴨嘴龍的骨骼化石,食草的鴨嘴龍身高可達9米多,推測體重可達12噸,足足是恐鱷的兩倍。然而在7500萬年前,當這些龐大的鴨嘴龍來到沼澤岸邊找水喝時,竟還是會被比自己小得多的恐鱷咬翻在地、生吞活剝!

    但這世上仍有更加恐怖的鱷魚。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是世界最著名的出產鱷魚的地方,鈍鱷和寬吻鱷仍然是那裏的水中霸主。1986年,一位加拿大古生物學家在那裏找到了近100年前就被人們命名了的可能是史上最大巨型鱷魚——“普魯斯鱷”的下顎化石和部分顱骨化石的碎塊。這些化石拼出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的鱷魚頭骨:長1.5米、牙齒就有6、7釐米長!

    根據鱷魚的頭與身長比例,古生物學家們推測,這條普魯斯鱷的身長可達15米,體寬2.7米,重達18噸,比兇猛的霸王龍還要重10噸,幾乎有恐鱷體重的3倍。而且這條鱷魚的牙齒絲毫沒有老化的現象,估計它還應能繼續生長,直到19至20米長!因為,爬行動物隨著年齡的增加,體長幾乎是可以無限地增加的。

    找到了體態龐大且相當完整的“魔鬼巨鱷”,彌補了古生物化石發現上的一項空白,也使人們進一步了解到古生態的多樣性。但欣喜之餘,古生物學家仍然感到一些困惑:與“魔鬼巨鱷”一起,科學家們還找到了一些同時代的鱷類化石,其中的一類頭骨僅長8釐米,有的古生物學家認為,可能當時不同的鱷類吃不同的食物,或者說它們所競爭的資源不同,所以個體出現了極大的差別。但這個解釋似乎並不能令人滿意。

    不斷披露的資料表明,古生物學家們以前曾在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層中發現過一些與“魔鬼巨鱷”體形不相上下的巨型鱷魚,比如大約7000萬年前生活過的“戴諾蘇克斯”與大約1500萬年前的“蘭佛蘇克斯”。一些學者認為,巨型鱷類動物在生物進化史中曾多次出現,可能與當時的水體廣布有關,因為與現代的鯨類一樣,體態龐大的動物更適合在水體中生活。

    問題就出在這:早就有學者提出“體型決定滅絕的先後”的概念,認為大型生物在生物進化史中會先於體型較小的生物滅絕。但巨型鱷魚為什麼沒能“遵守”這一“規律”?因為體形巨大的鱷魚化石在白堊紀之後仍不斷出現。還有,為什麼鱷魚不僅能夠與恐龍同時存在,而且躲過了白堊紀末期的大劫難?難道那“神秘的力量”可以選擇性地殺死恐龍,而留下鱷類動物家族嗎?

    不論是從“魔鬼巨鱷”的體型上看,還是從它的生理結構上看,這個大傢夥都不是個“善主”。它強大有力的胯骨、100多個匕首似的獠牙,足以撕碎體型碩大的恐龍!所以,許多古生物學家在見到“魔鬼巨鱷”以後,紛紛表示:“鱷魚曾主宰過動物世界!”他們認為,現在可以為以前在恐龍、甚至兇猛的霸王龍骨骼化石上那些令人疑惑不解的疤痕找到答案了——“魔鬼巨鱷”無疑是強大的“恐龍殺手”。

    這幾種史前巨鱷化石的發現,向傳統的古生物觀念提出了一個重大的挑戰:中生代的生物圈真的像人們現在所想像的那樣嗎?恐龍真的曾完全主宰地球嗎?看來人們對遠古過去的認識還相當膚淺,需要更多化石和更多研究。
---------------------------------------------------------------------------------------------------------------------------------------
港環保團體促保護史前生物鸚鵡螺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香港一間水族館近日售賣名列「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的一級保護動物鸚鵡螺,牠是全球僅有五個品種仍然存活在西太平洋及印度洋深海之中的外殼史前生物,相當珍貴。環保團體促請當局增設條例保護鸚鵡螺等未受國際貿易公約保護的珍貴生物。鸚鵡螺於旺角通菜街一家水族館有售,每隻三百八十港元,店員稱鸚鵡螺非常罕有,很少買得到,例如這次也才只有五隻,印尼公海深水地方捉到,屬於史前生物,但不知是否受保護動物。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環境保護主任朱炳盛指出,鸚鵡螺屬於「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中的一級保護動物,長年生活在超過一千米的深海環境,現存資料很少。他說,全球只有兩個水族館進行人工孵化,但成效不理想,存活率不高,可見非常珍貴。活躍於印尼、澳洲、菲律賓及馬來西亞深海的鸚鵡螺,習慣深海水壓及溫度,不能承受高於攝氏廿八度的水溫,在魚缸養,存活率不高,呼籲香港魚商不要購入,以免引起市民需求。漁農自然護理署發言人指出,鸚鵡螺不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保護,可以進口及買賣。

鸚鵡螺殼大而美麗,是貝殼發燒友的寵兒,可是它不是螺類,是頭足類,和章魚、烏賊是親戚。存活在地球上的鸚鵡螺種類只剩五種,但埋藏在巖層中的化石種類卻很多,表示鸚鵡螺曾經在海洋中有一段很興盛的時期。鸚鵡螺有一對發達的大眼睛,和約九十隻觸手,白天躲在珊瑚礁淺海的巖縫中,晚上才出來覓食,主要食物是蝦子、螃蟹及小魚。鸚鵡螺殼中有一個獨特的氣室,要下沉時將氣室充水,要上升就將氣室充氣,據說發明潛水艇的靈感就是從鸚鵡螺而來,而第一艘潛水艇的名字就叫做「鸚鵡螺號」。
--------------------------------------------------------------------------------------------------------------------
新生代動物
巨犀

巨犀,晚始新世到中新世,高達7米,是地球上出現過的哺乳動物中最高最大的,在我國多處發現過它們的化石。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披毛犀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披毛犀,上新世末的冰期後出現的,可高達2米,毛厚而密,在世界很多地方可找到它們的蹤跡。另外告訴你一個秘密,犀牛的角不是骨質,而是由毛緊密纏結在一起而形成的。

------------------------------------------------------------------------------------------------------------------------------------

看來大家是被這一大堆文字嚇怕了呢?

[ 本帖最後由 Slaking 於 26/7/2006 16:54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6/7/2006 04:57 PM | 只看該作者
哺乳動物概況

哺乳動物最早出現在三迭紀晚期,它們大概有如下特點:大腦半球較發達,有皮毛和汗腺,相對恆溫,牙齒功能分化,雜食,逐漸由卵生變為胎生,由母獸以乳汁哺幼且有護幼能力。這些特點使其在不明原因的白堊紀災難中得以幸免,至新生代初開始了全面和極大的發展。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中國三尖獸,三迭紀晚期,大小如鼠。發現於雲南,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哺乳動物。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黑齒獸,白堊紀,大小如鼠,食蟲,比中國三尖獸晚出近一億年。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雕齒獸,新生代始新世,是貧齒目動物(如犰狳)的直系祖先。圖為刺尾雕齒獸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大懶獸,更新世,身體巨大 且行動遲緩,晝伏夜出,植食性。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猶因他獸,始新世,長4米,高2米,草食性,有獠牙,鬼知道腦袋長那麼多角干什麼用。它們滅絕於始新世晚期。


--------------------------------------------------------------------------------------------------------------------------------------

其實是想看看大家對史前動物有冇興趣而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發表於 26/7/2006 05:45 PM | 只看該作者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另一種史前巨鱷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發表於 26/7/2006 06:53 PM | 只看該作者
為甚麼不能只用一個post來弄呢?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發表於 26/7/2006 09:07 PM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龍精靈專家 於 26/7/2006 21:02 發表
黑齒獸好似穿山甲AR!
雕齒獸,

不是黑齒獸=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Archiver|香港寵物小精靈村落

GMT+8, 23/11/2024 06:30 PM , Processed in 0.01700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