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百慕達三角”的渲染可以追溯到1950年9月16日,合眾社在那一天發表了一篇文章,聲稱“在佛羅里達海岸和百慕達之間,船隻和飛機神秘失蹤”,該文的作者鐘斯(E.V.W. Jones)可視為“百慕達魔鬼三角”之父。兩年以後,《命運》雜誌發表了一篇署名喬治•桑德(George X. Sand)的文章,總結了在百慕達一帶發生的“奇怪的海上失蹤案”。隨後又有幾本描述百慕達一帶的神秘現象的書籍出現,比如傑薩普(M.K. Jessup)著的《不明飛行物案件》(The Case for the UFO),奇霍(Donald Keyhoe)著的《飛碟陰謀》(TheFlying Saucer),都宣揚這些百慕達失蹤案是由於外星人綁架。1964年2月,在一本名為《商船隊》(Argosy)的小說刊物上,嘎迪斯(Vincent Gaddis)發表了《致命的百慕達三角》(The Deadly Bermuda Triangle)一文,首次提出“百慕達三角”一詞。1969年,斯賓塞(John Wallace Spencer)出版《失蹤地帶》(Limbo of the Lost)一書,專門研究“百慕達三角”,影響不小。兩年後,一部名為《魔鬼三角》(The Devil's Triangle)的長篇紀錄片發行。1974年伯利茲(Charles Berlitz)出版《百慕達三角》(The Bermuda Triangle)一書,成為暢銷書,賣出了五百萬冊。在這些文章、書籍、電影的鼓吹下,“百慕達魔鬼三角”成了在西方家喻戶曉的神秘地帶。庫舍的《百慕達三角神秘--已解》一書,主要就是為了反駁伯利茲的暢銷書而寫。在該書出版後,伯利茲又四處散佈謠言,聲稱在百慕達三角的海底發現了一座大金字塔,至少高420英尺,底座邊長540英尺,並認為這座金字塔可以揭示神秘失蹤的奧秘。1978年3月,庫舍向伯利茲提出挑戰,要求伯利茲提供發現海底金字塔的證據。庫舍與麻省理工學院、美國海軍等機構的海洋學家聯繫,都無人知道有海底金字塔這一發現。他要求與伯利茲打賭,各向一家銀行存入一萬美金,如果在1978年9月1日之前,伯利茲能夠出示海底金字塔存在的證據並被美國考古研究院、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全國地理學會等權威機構證實,將贏得賭金,更重要的是,庫舍將承認伯利茲是正確的。在截止日期的前一周,1978年4月24日,伯利茲通知這家銀行的副行長,他不願接受庫舍的挑戰,等於承認了自己是在毫無證據地信口開河。這出以訛傳訛的鬧劇至此在美國告一段落,緊接著卻在中國開演,至今未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