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呢篇後記主要係關於隱士
己經睇過好多次,但呢次睇完
再加上頭先睇完個講毒男、隱青既post
覺得有好多野想講
入面講到好多人唔願意同人同流合污
嚮往個性解放唔想受束縛既人就會選擇左做隱士
儒家雖然鼓學而優則仕
但係對隱士都有好高既評價
佢地對社會無積極貢獻
但係對比起果班為權為利而喪失人格既人
佢地算係提供左為民請命之外既一個人格範例
[red]「孔子對他們都很尊敬,雖然,並不同意他們的作風」[/red]
我唔同意你既做法,但唔會因為咁攻擊、奚落你
我地而家正正係無種果種和而不同既胸襟
我己經唔係好記得「毒男」呢兩個字係幾時開始出現
我認為呢兩個字係我呢個年代見過最厲害既扣帽子手段
創造呢個詞既人好犀利,用呢個「毒」字非常巧妙
原來既獨男,純指單身男性,好中性,好客觀
換成呢個「毒」字變得非常負面,令人反感
一見到就覺得係d好唔要得既野黎
意思亦都變得非常含混
往往用既人都唔知咩意思
因為咁,非常適合用黎扣帽子
就好似文革一樣
扣一頂「反革命」既帽子黎打壓對手
[red]咩係反革命? 「唔知道喎」[\red]
呢個詞出現之前
我既感覺係身邊既人都唔會覺得無女朋友有咩咁特別
有人鍾意拍拖既感覺
有人鍾意無拘束既自由生活
各適其式,和而不同
毒男兩個字既出現
突然令到部分無拍拖既人好似身有屎咁
變到好介意自己無女朋友
真係講野都好似理虧d,唔敢咁大聲
好多人有理唔理都「搵件拍住先」
其實唔係真係鍾意你果位另一半?
「丫你唔好理,最緊要唔好將我同班毒男標籤埋一齊,影衰我呀!」
當然亦因為毒呢個字意思含糊
開始變到有「樣毒」、「諗野毒」、甚至
「一個人食飯? 媽好毒啊!」
「鍾意睇書? 乜你咁毒咖!」
「著平價衣物如uniqlo? 毒男先著咖喎」
「你唔熟mk? 一定係成日暱o係屋企唔敢出街既死毒男!」
當 喜歡自由自在變成毒
當 對知識渴求變成毒
當 唔奢侈變成毒
當 唔隨波逐流變成毒
毒呢個字己經係無限擴張
打擊所有非主流既人
對非主流既行為上綱上線
毒,可能係比偷呃拐騙、殺人放火更為不齒
點先可以唔俾人標籤?
「嗱,日日掛住溝女扑野,同人唱k食飯睇戲蒲mk,著衫要潮要名牌就唔毒嘞!」
其實所謂「毒「既行為
如果用番以往我地用既字去代替會變成點?
你係咪發覺果d字全部都好無力量
無辦法用黎打擊你既對手?
毒呢個字成為有心人排斥佢地對手既手段
你想o係一班人入面打擊一個你好憎既人?
自私自利? 無禮貌? 膚淺? 淫賤?
「nonono,佢 毒!」
可能無一個標籤比毒更加立竿見影
非常可怕既一個字
相比起果班 壓榨貧苦大眾既富商
果班 泯滅良心既高官
果班 戴左幾重面具既偽人
果班 為左物慾出賣肉體既少女
無數 為左向上爬不擇手段放棄尊嚴放棄人格既人
所謂毒男係咪真係咁為人齒冷?
陶淵明、令狐沖無法適應社會想獨善其身
古時係隱逸清高
今時今日
你對身邊既圈子不滿唔願意同果班人交往
你會俾人扣上毒男帽子黎打壓
各位,我地係咪己經無左包容既心?
你唔同意人地既生活方式
你唔學佢,ok
有無必要去踩低人?
和而不同 Harmony in Diversity
你用個毒字既時候,希望有時會諗起
當 喜歡自由自在變成毒
當 對知識渴求變成毒
當 唔奢侈變成毒
當 唔隨波逐流變成毒
相比起果班 壓榨貧苦大眾既富商
果班 泯滅良心既高官
果班 戴左幾重面具既偽人
果班 為左物慾出賣肉體既少女
無數 為左向上爬不擇手段放棄尊嚴放棄人格既人
所謂毒男係咪真係咁為人齒冷?
好文! 強帖留名(?!)
我都覺得呢個社會既價值真係扭曲晒
唔好話冇拖拍 = 毒 = 要搵窿捐
仲有 地下有錢唔據為己有 = 傻(我唔知某2個字"X居"出唔出得街)
支持本地創作 = 井底之蛙, 唔潮! 眼光遠大D啦死蠢! (但其實來 ...
Royal 發表於 3/7/2009 01:07 PM
你唔學佢,ok
有無必要去踩低人?
在家中閒著開電腦MSN打機我不認為問題何在啊
其實大家也只是各取所需,做真正的「自己」
我們根本無必要隨波逐流,
無必要為左取悅其他人而做自己唔想做既事,
更無必要干涉其他人
若然每個人變成同樣的人,這個世界還好玩嗎?
Royal 發表於 3/7/2009 20:17
許寶強 談 譴責受害人的文化暴力
劣幣驅逐良幣的社會文化
這類的報道所可能產生的效果,與傳媒報道非禮和強姦案時強調的「少女應避免穿著性感衣服」類似,也就是暗示受害者要分擔其遭受暴力傷害的部分責任,間接為施暴者開脫,因此也可算是一種譴責受害者的邏輯。這種譴責受害者,從而間接為加害者開脫的文化暴力,並非是單獨存在,而是廣泛地見於香港的社會文化之中。除了上述的非禮強姦報道外,還見於不遵守交通規則的司機可以理直氣壯地要求遵守交通規則者「接受現實」(如不先亮指揮燈就切線),否則便等同缺乏「路面經驗」﹔又例如認真審視議案的議員會被對議案不甚了了的議員批評為「阻住地球轉」等等。這些譴責受害者的文化暴力,在在支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社會文化。借偷拍賣錢的雜誌之所以能夠明目張膽再版加印、不少市民願意「邊罵邊看」或對事件「沒有感覺」,恐怕與香港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譴責受害者的文化暴力有關。當自己從事或默認不道德的行為時,發現受害者也需要承擔部分責任,從事或默認不道德行為也就多了一點正當性。而當「食得鹹魚抵得渴」成為了社會共識,就會合理化既存的惡質公共道德和文化慣習,而劣文化驅逐良文化也就獲得了新的支持。
「一個人食飯? 媽好毒啊! 」
「鍾意睇書? 乜你咁毒咖! 」
「著平價衣物如uniqlo? 毒男先著咖喎 」
「你唔熟mk? 一定係成日暱o係屋企唔敢出街既死毒男! 」
歡迎光臨 香港寵物小精靈村落 論壇 (https://proxy.archiver.hkpnve.pokebeacon.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